2025-07-30来源: 艺术中国 |
“五百笔:抽象的群像”展览开幕现场,致谢: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当地时间7月10日,“五百笔:抽象的群像”(“500 TRAZOS: UN RETRATO ABSTRACTO DEL PERÚ”)于秘鲁首都利马美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de Lima, MALI)正式揭幕。作为邬建安在南美的首次个展,展览聚焦艺术家2024至2025年间的最新力作——《秘鲁五百笔》(500 Brushstrokes for Peru),这件长12米、高5米的水墨与综合材料剪纸拼贴巨制,汇集了459位秘鲁本地不同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以及地理、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的居民身体书写的轨迹。前秘鲁国会主席佩德罗·奥莱切亚 (Pedro Olaechea),厄瓜多尔、瑞士和德国驻秘鲁大使,利马历史中心恢复市政计划负责人(Luis Martin Bogdanovich)等各界杰出代表受邀出席,该项目的多位参与者亦亲赴开幕现场,他们中的不少人是生平第一次到访利马,在这件纪念碑式的绘画装置中与自己的笔痕重聚,也见证一幕幕跨地域与跨世代的相逢。 展览开幕现场,致谢: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一次尝试穿越屏障的文化远行 《秘鲁五百笔》是邬建安自2016年起持续进行的《五百笔》(500 Brushstrokes)系列创作的最新章节,由艺术家与其好友、多年旅居秘鲁的国际当代艺术顾问巴勃罗·埃斯皮内尔(Pablo Espinel)共同策划。在埃斯皮内尔的观察中,秘鲁作为多种地理、族群、语言、文化与社会阶层的交错地带,其社会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阂:高原与丛林的原住民及其文化整体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克丘亚语与艾马拉语是数百万人的生活用语,却罕见于主流媒体的语言结构中,历史和文化建造的误解乃至矛盾依然普遍于首都城市和山区原住民之间。 邬建安、埃斯皮内尔和艺术团队在旅途中。致谢:骆云飞 这场在地理和文化边界间穿梭的旅行,正是源自好友的这些叙述对艺术家的触动,用邬建安的话来说,“我们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人们看到最后那张画,心里的疙瘩也不一定马上就解开了。但从作品上人可以见到,你跟其他人的笔画待在一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但其实放在一起的时候,你还是能看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我只是想干这么一个事儿。” 2024年8月,在3周多时间里,《秘鲁五百笔》以尽可能包容差异性与多元的态度,寻访南美洲大陆的海岸、高山、谷地、雨林和湖区,13场笔画收集工作坊陆续在利马市区的美术博物馆、画廊和酒店、库斯科(Cusco)高原的国立艺术大学、亚马逊雨林地区奎亚班巴(Quillabamba)的跨文化大学等机构举办,在首都边缘地带的卡拉巴伊偶(Carabayllo)贫困区实施,深入钦切罗(Chincheros)、阿查阿尔塔(Accha Alta)等安第斯山原住民社区和神秘的维尔卡班巴(Vilcabamba)巨石遗址,寻访的的喀喀高原湖区的塔基勒(Taquile)、乌鲁斯(Uros)等原住民岛屿。 《秘鲁五百笔》笔画收集工作坊现场。致谢:骆云飞 工作初期,艺术家特别探访有悠久染织经验的钦切罗等地,与原住民共同利用当地传统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染料,制作了若干亲水亲纸的彩色颜料,为所有工作坊提供中国墨以外的选择,包含对跨文化沟通的期待,也构成对自然与文化关系、地方和非遗元素在视觉领域的可持续性的审视。 《秘鲁五百笔》笔画收集工作坊现场。致谢:骆云飞 中国青年导演骆云飞与卡洛斯·加拉维托(Carlos Garavito)等秘鲁摄影师深度记录创作沿途的全过程,并共同组织拍摄了邬建安与教师、原住民纺织者、青年艺术家、贫困社区非营利组织创办人等的19场人物访谈。这些珍贵的素材将由骆云飞执导创作纪录影片,深入讲述《秘鲁五百笔》作品背后的这场跨越数万公里、穿越几千米海拔的行旅,直观生动地讲述人们的故事,和因艺术而展开的跨越文化的相遇与心灵碰撞。 纸与墨为媒,触发潜意识的即兴表达 以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运用剪纸和传统的中国画贴裱工艺,《五百笔》系列既延续了艺术家对视觉秩序和人类手工制作原理的持续探索,也鼓励情绪与观念在临场的自发表达。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致谢:艺术中国 “思维的线索:馆藏中的行动绘画”展览现场。致谢: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 “即兴笔画的拼贴”是《五百笔》的核心工作方法,由于笔画的来源不同,创作也因此延伸出两种方向:其一,以艺术家本人日常积累的和少量相熟的朋友趁兴留下的笔画为元素,作品可以视作对自我的瞬间状态的记录与检视,笔画在每件作品中的分属几乎完全由艺术家的视觉感受掌控,其画面也呈现出多样的视觉实验结果。作品的展出足迹包括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日本市原湖畔美术馆等场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卡拉马祖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等学术机构先后将该系列作品纳入馆藏。 《五百笔之屋》,第7届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摄影:Osamu-Nakamura 邬建安在加拿大北部因纽特社区庞纳通(Pangnirtung)收集笔画。摄影:David Posey 而以本次展出的《秘鲁五百笔》为代表的汇聚特定人群笔画的作品,则源于鼓励社会沟通的“参与式艺术”创作方向。通过一次次介绍、讲演和工作坊,艺术家带着毛笔、宣纸、色与墨走出工作室,与陌生的和遥远的人群互动,邀请人们参与这场“表达的游戏”。这个方向的艺术计划脱胎于艺术家2016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两场互动工作坊,并于2017年在第7届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正式开启,逐渐在北京、上海、江西浮梁、广东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部分国家、加拿大努纳武特因纽特人社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开。 《秘鲁五百笔》笔画收集工作访现场影像。致谢:骆云飞 执着于纸、墨、传统贴裱技法的运用和身体书写,《五百笔》系列似乎回应了生活快速数字化、科技化背景下对“手工”与“真实”的某种情感需求,强调身体经验与艺术创造之间仍存在着不可替代的连接。作品根植于艺术和文化的传统,对书法、水墨与剪纸这三种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解构和重构,并尝试形成一种可被全球观众理解的当代视觉语言:水墨作为一种开放的媒介邀请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剪纸在这里不作为民间图像的复现,而是将瞬间轨迹抽离成移动的时间切片;拼贴部分地脱胎于立体主义和野兽派的现代主义技法,将平面拓展为收纳与共构全新的群体关系的时空。 《秘鲁五百笔》笔画收集工作访现场影像。致谢:骆云飞 《五百笔》期望探索存在的真实状态。参与者在拿起毛笔时,被鼓励尝试放弃任何预设和规划,在各自专属的空白宣纸上,留下不经思考的一笔。无需绘画经验,摆脱语言表达,身体的律动比理性思考占先。宣纸、毛笔与水墨的物质特性带来极大的包容,显现见证和存续微妙变化的特殊才能。片刻间,那些或大或小、或滞涩或流畅的线条、泼洒和飞溅,以即兴书写的抽象符号替代意识控制的具象结果,身体、情绪与深层记忆同步流动,在与自然材料的交谈中,自发地生成一段无法复制的存在自身。 以剪纸和拼贴展开的具身性加工 笔画作为某种“身体的表征”,邬建安称它们是每个人的“抽象的自画像”。在北京工作室里,艺术家将这些承载着迥异的个性信息的笔画从原本的纸上剪下,一个不落地在拼合在新的画面上,带着自己作为“他者”对秘鲁朴素的好奇与点滴印象,完成由来自这个特定人群畅意的“自白”构成的“人群的合影”。 《秘鲁五百笔》创作现场。致谢:骆云飞 笔画的诞生只需一瞬,而将它们拼贴成完整作品的过程却颇为冗长。艺术家用尖锐的刻刀沿着边缘将墨与色的痕迹全部剪刻下来,由于面对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图形,而是陌生人的挥洒,剪刻尤其全神贯注且细致入微——手与刻刀在纸上重复的双勾动作,近乎对笔画的“临摹”或者“模仿”。 有关具身认知的研究近年活跃于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认为,个体在对他者的动作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和复制时,镜像神经元脑区被激活,帮助解码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的意图、心理状态与情绪,进而通过协调自我-他人的同步性感受,构建自我与他人的主观联结。 《秘鲁五百笔》创作现场。致谢:骆云飞 在这个层面上,每一笔都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的共鸣装置,而剪纸“加工”笔画的创作方式,则强化了艺术家的身体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接收端帮助他更充分地接收这一笔所包含的信息,接收属于那个具体的人的信息,也即建立与每一位参与者之间的某种“具身共情”(Embodied empathy)。对于邬建安来说,观察别人的笔画的确是他在走近人群的《五百笔》系列创作中最期待的部分之一,“我确实特别好奇别人的笔画是什么样儿的,因为到现在我见着的,每个人的一笔都相当的不同。” 事实上,人们在努力清空意识留下一笔之后,时常意外于自己的笔画,它似乎展露了尚未被正视或者熟知的自我。从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具身化先验主体性理论出发,“把自己展示给自己”是人的存在最为本己的特征,或许,这也是《五百笔》的互动工作坊中,许多参与者都乐在其中的原因之一。 《秘鲁五百笔》创作现场。致谢:骆云飞 笔画自身是自由而无序的抽象图像语言,它们聚合的结果也无法由艺术家完全把控。有时,某个笔道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画面上经营良久形成的某种“平衡”,或者轻而易举打破精心编织的视觉融洽,这让邬建安在创作中时而举步维艰。不过,他已经习惯于这种“煎熬”:“它教会我等待。你必须有耐心。不管眼前的局面多让你多难受,总会有那么一笔进来,然后整个情况都变得不同。也就是说,平衡可能完全不在你的设计和构想之中出现。你的意识进去得越多,那个藏着真理的地图可能离你越远。” 从“东方文脉”到“全球南方”,一种多社群的共生图谱 开幕式上,利马美术博物馆馆长莎伦·勒纳(Sharon Lerner)对作品的“回归”表示由衷的喜悦,她谈到,“MALI从《秘鲁五百笔》项目的最初即开始了对它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共同举办了其中一场重要的笔画收集工作坊。这是一件真正连接不同人群的作品,书写了某种鼓励社会参与和社群互动的文化提案。我们将它放置于美术馆标志性的一层大展厅呈现,因为这里是一个真正属于社区和不同社群的公共空间——它完全免费,欢迎任何人随时走进来,观看这件纪念碑般的绘画装置。” 《秘鲁五百笔》是同系列中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之一,是活生生的人群的“肖像”,又挑战对“肖像画”的固有印象。四百多个面貌迥异的笔画彼此交错,在二维与三维之间共创了某种密集而富有生命力的视觉织体,如同个体情感的多声部交响,也是一幅跨越种族、语言、地理与阶层的身体地图。每一笔都重要,每一笔都不可替代,在这一点上,贫民窟孩子的笔画与南美最古老酒庄的主人的笔画之间没有区别。 “五百笔:抽象的群像”展览开幕现场。致谢: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过去十年,“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策展实践的关键词之一,其所指涉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南半球,也强调一种关注边缘经验、殖民遗产与知识解构的文化立场。谁值得被看见?以什么方式被看见?艺术能否真正连接那些未被制度认同的存在?艺术能成为文化共建的机制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应是相当复杂的,本次展览似乎从一个微小的侧面参与了类似讨论,尽管这可能并非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意图。 事实是,秘鲁复杂的地理和历史结构,帮助作品达成了某种“全球南方”的经验协作:运用地方性材料,以自我表达为媒介,都市精英人群、城市边缘群体、山区和雨林的原住民的笔画以“去中心化”的视觉语法,聚合成一幅涉足地理广泛、身份多元的秘鲁社会图谱。庞大的画幅成为某种“感知的容器”,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差异暴露无疑,艺术家在画面上工作的时间痕迹也充分地保留与显现,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将所有笔画编织在一起的努力:每一笔都与周围的笔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交缠、穿插、叠压、环绕,如同情绪的呼吸,在无序中建立某种秩序,通过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手部动作无声地诉说…… 《秘鲁五百笔》作品局部。致谢: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在这里,观看作品成为另一种具身经验的获得,它提示观者重新调节身体节奏与阅读方式,既聆听个体经验的视觉回响,也见证共情的物质化证明:无需遮掩,也不必猎奇,差异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每个人都如此不同;但承认“差异”与期待“共生”并不矛盾,尽管这或许相当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在此时此地一同存在。 在开幕现场与从各地赴利马参加开幕式的工作访参与者重聚。致谢:骆云飞,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通过将普通人的身体印记带进国家艺术的核心场域,展览也继而邀请参与者亲身走进现场,于是,间隔遥远的人们的会面不仅发生在画面里,也发生在现实之中。在利马本地的参与者之外,库斯科高原的原住民女性、的的喀喀湖乌罗斯浮岛的家庭和居住在利马市郊贫民社区的青少年也特别受邀参加开幕式。其中,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乌罗斯浮岛的嘉宾在艺术家团队第四次寻访时才被重新找到,他们带来了为邬建安缝制的写着彼此名字的衣服作为礼物,那个叫迪伦(Dylan)的小男孩如今快两岁了,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他的父母为他认下这位来自遥远中国的艺术家作他的教父。 在开幕现场与从各地赴利马参加开幕式的工作访参与者重聚。致谢:骆云飞,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展厅中,笔画工作坊每一位参与者的照片整齐地陈列在作品前,人们籍此回忆,并尝试在巨幅作品中“找到自己”,看到那一道游离的墨痕如何交织在庞杂的人群轨迹中,感受到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下的另一种“我”和“我们”。第一次到访利马的各社区原住民与久居都市的陌生人合影,他们在彼此眼中也许依然代表了某种“异域情调”,只是不知道走进对彼此的凝视的那一瞬,是否也有某些裂痕悄然弥合,某种共鸣正在诞生。 在开幕现场与从各地赴利马参加开幕式的工作访参与者重聚。致谢:骆云飞,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参与这件作品的心情,我觉得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我难以表达我多么为他骄傲。来到利马对我来说好像做梦。我看见我的那一笔,它跟别的笔画在一起,让我几乎认不出来。但我找到它以后,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它很快乐。我等不及要把这些礼物带回钦切罗给大家,我们也会在那里等着邬回来。”耶妮·基斯佩·基利瓦曼(Yenny Quispe Quillahuamán)来自钦切罗,她为艺术家带来了小羊驼毛纺织成的手环,并将艺术家为每位参与者准备的《秘鲁五百笔》版画带回社区。 如同一幅尚未完成的秘鲁社会叙事地图,本次展览提示回归身体、参与和表达,发现当代社会中多元个体的连结与交融所带来的活力,通过构筑跨越语言、身份与立场的共感空间,呼应包容、尊重与和平的价值观。 在开幕现场与从各地赴利马参加开幕式的工作访参与者重聚。致谢:骆云飞,利马美术博物馆,COSAS 展览也重申艺术的原初功能——在无法用彼此的语言沟通时,依然能够激活人类群体潜在的共感结构,展现跨越差异、触碰创意、凝聚共情的力量,这在高度技术化和全球文化认同危机日益显著的当下似乎格外值得关注。本次展览既是一场在秘鲁展开的跨文化交往的结晶,也是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社会连接实验,着力试探在社群之间展开艺术合作的路径,也期待引发有关当前全球公共文化交流新范式的想象。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五百笔:抽象的群像”“500 TRAZOS: UN RETRATO ABSTRACTO DEL PERÚ” 展览地点:利马美术博物馆,一层,马利大展厅 Gran Hall del primer piso, Museo de Arte de Lima, MALI 展览时间:2025.7.9-8.20 (图文内容由邬建安工作室提供)
责任编辑:王洁 |